【1059】【干货分享】Best of ASCO 肺癌研究总结(一)
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jM5Nzc4MDk2MA==&mid=2651004664&idx=1&sn=c874f0ab58fbc3d351892ec31c4976b7&scene=23&srcid=06275OJ4dkoFnlYb9KU1TvNw#rd(一)ALK靶点的夏天
J-ALEX研究:Alectinib与Crizotinib在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头对头比较
深度解读:广东省人民医院 周清教授
背景:ALK重排在东西方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的发生率相当,约为4-5%。ALK抑制剂克唑替尼是目前ALK阳性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。在未接受过AL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,克唑替尼治疗的PFS为10.9个月。克唑替尼作为首先被批准的ALK抑制剂,患者接受治疗后均会出现耐药,耐药的原因主要为继发性的ALK突变/扩增或中枢神经系统转移。
Alectinib是一个强效、高选择性、对CNS病灶有效,对ALK激酶曲突变有效的二代ALK抑制剂。
J-ALEX III期研究设计如下,需要注意的是, J-ALEX研究允许入组既往使用过≤1线系统性化疗的患者。与全球正在进行的ALEX研究不同,本研究采用的Alectinib 300mg bid 口服,而ALEX研究采用的是Alectinib 600mg bid 口服。
入组患者基线特征:两组脑转移患者比例不均衡,crizotinib组脑转移患者比例为27.9%,而Alectinib组仅为13.6%,相差1倍。
另外,在本次ASCO会议的研究结果报道上,与以往不同,本次的会议,均是先报道安全性之后再汇报次要研究终点,最后为主要研究终点(既往刚好相反)。
从下图安全性数据可以看到Alectinib的安全性是要优于crizotinib的(如crizotinib引发的视觉改变这一副作用上,Alectinib是明显更优的),但这是否与本研究采用的是Alectinib 300mg bid 口服这一较低剂量有关,之后的研究加大剂量副作用如何,还需要后续数据报道。
客观缓解率:可以看到Alectinib组肿瘤负荷下降幅度是非常大的。
两组无进展生存期对比,HR=0.34,这是非常惊人的。
研究结论:研究达到了主要的研究终点,相比crizotinib,其PFS更优,且 Alectinib耐受性良好, 有望成为ALK阳性NSCLC新的一线治疗方案。
周清教授在研究最后提到,这一研究引发我们最关注的问题是,Alectinib能否用于一线?在ASCO大会上Shirish Gadgeel教授给本研究的点评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“谨慎的YES”,因为目前还只是J-Alex中期分析的结果,仍需等待更加成熟的数据。此外,我们也看到ALK抑制剂家族极其庞大(Crizotinib,Ceritinib,Alectinib,Brigatinib,Lorlatinib)如夏花般绚烂,因此我们可以说ALK靶向正处于盛夏。
专家评述 解放军307医院刘晓晴教授
ALK抑制剂——争霸 or 接力?
Crizotinib作为首个ALK抑制剂,在ALK阳性NSCLC一线治疗与化疗的头对头比较中(PROFILE 1014和1029研究),都显示出非常好的结果,对比化疗,可以降低50%以上的疾病进展风险。
在Crizotinib上市不到4年的时间,克服其耐药的两个二代ALK抑制剂(ceritinib和alectinib)先后上市,用于Crizotinib耐药的患者,亦显示出较好的疗效。
此外,三代的ALK抑制剂Lorlatinib的早期临床试验结果也在今年ASCO会议上报道,入组接受过1-2个AL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,还能取得很好的ORR和PFS,绝对的傲视群雄。
这么多的ALK抑制剂,到底哪个更优?在EGFR-TKIs中,我们进行过二代和一代的对比,三代和一代的对比。J-ALEX研究为两个ALK抑制剂之间的对比研究。
研究结论如下:
Crizotinib在既往研究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一致性!
J-ALEX研究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,alectinib有望成为ALK阳性NSCLC的一线治疗选择。
但是,我们也应该关注到J-ALEX研究的一线存在质疑的地方。
J-ALEX研究启示:
目前,值得期待的ALK抑制剂PK试验还有全球ALEX研究和Brigatinib与Crizotinib的头对头比较。
虽然目前ALK-TKIs家族成员非常多,但我们应注意到不同的TKI对针对ALK突变上是存在敏感性差异的。
后续ALK阳性患者的管理上,我们该如何排兵布阵是需要思考的问题:可能需要综合权衡不同药物的PFS,患者的耐药机制,有无合并脑转移,药物的安全性,费用和患者意愿等,进行最佳选择。
期待的是,将这次比赛变成一场完美的接力赛,而不是一场争霸赛。
(二)SCLC终于迎来了春天
今年的ASCO会议上,我们看到了关于SCLC非常重要的两项研究,分别为靶向DLL3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。历经40年严冬,SCLC有望迎来春天。
Delta样蛋白3(DLL3)-靶向抗体偶联药物(ADC) rovalpituzumab tesirine (SC16LD6.5)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小细胞肺癌(SCLC)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
深度解读:广东省人民医院 周清教授
背景:尽管SCLC一线化疗能取得较高的ORR,但患者不可避免都会出现复发耐药。SCLC患者预后较差,过去40年中,患者的ORR, PFS 和OS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。托泊替康是唯一一个被FDA批准的SCLC二线用药,但疗效不佳,NCCN 和ESMO指南都鼓励患者参加临床试验或接受支持治疗。截至目前,SCLC未发现有意义的治疗靶点。Delta样蛋白3 (DLL3),有望成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新靶点。DLL3是一个非典型的抑制性Notch配体,由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转录因子ASCL1诱导产生,在80% 以上的SCLC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细胞表面异常表达,在肿瘤干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都有表达,在正常成人组织细胞上不表达。DLL3非预后, 也不能预测化疗的疗效。Rovalpituzumab Tesirine (Rova-T™, SC16LD6.5) 是一个DLL3-靶向的抗体偶联药物(ADC)。
研究设计:本研究是Rova-T™在人体内的第一个研究设计,该研究是一个经典但剂量爬坡研究,从最初但0.05mg/kg到之后确定0.3mg/kg作为II期研究的推荐剂量。
研究入组了74例复发耐药的SCLC,其中31%的患者对一线治疗反应为继发耐药。88%的入组患者有≥1%的肿瘤细胞表达DLL3;67%的患者有≥50%的肿瘤细胞表达DLL3。
安全性:1/3左右的患者有3+度的不良事件,总体毒性可控,我们注意到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3+度AE,这一毒副作用会不会影响该药物的后续应用,值得关注。
疗效:在DLL3高表达的患者中,ORR为39%(高于后续报道的两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ORR为23%);临床获益率为89%,这是非常令人满意的结果。
不同DLL3表达水平与患者疗效的关系,我们从下面的瀑布图可以看到,高表达患者表现出更好的疗效。因此,可以说这个药物是一个非常好的靶向药物,既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,同时又有非常好的疗效预测biomarker。
总生存分析:
DLL3高表达的患者中位OS为5.8个月,1年生存率为32%,这是非常不错的的数据,因为这些患者都是既往一线或二线化疗失败后的患者。因此,我可以说SCLC的春天终于来了。
专家评述 解放军307医院刘晓晴教授
SCLC精准治疗——破晓之光
随着对SCLC驱动基因的了解,我们发现Notch信号通路是SCLC转化的潜在信号通路,而DLL3是Nothch信号的抑制因子。
DLL3在正常组织无表达,但在SCLC和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上高表达。DLL3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潜在新的治疗靶点。
抗体偶联药物(ADC)是由单克隆抗体和强效毒性药物通过生物活性连接器偶联而成,是一种定点靶向癌细胞的强效抗癌药物。这类药物目前在很多其他瘤种的研究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战绩(如乳腺癌的TDM-1),本研究中的药物ROVA-T是人源化的DLL3单克隆抗体偶联DNA损伤剂pyrrolobenzodiazepine二聚体毒素组成。
早在1990s就开始有一些ADC,如N901-bR在SCLC中进行研发,但是疗效欠佳。
而本研究中的ROVA-T在I期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。对比传统SCLC三线化疗18%的ORR,DLL3高表达的患者接受三线ROVA-T,ORR可达50%,非常惊人。目前SCLC肺癌仍无标准的三线治疗,因此,ROVA-T有望成为SCLC的三线方案。SCLC的二线治疗的对比上,topotecan的试验中ORR为17%,而DLL3高表达的患者接受二线ROVA-T,ORR可达43%,也显示出很好的疗效。本研究中体现了ROVA-T的优势,如限制性靶向表达,用药途径简便,肿瘤中DLL3表达>=50%的肿瘤疗效更佳,在三线及多线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。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其缺点,血液学毒性,ORR提高并没有转化为PFS和OS的明显延长,原因是什么?另外,在DLL3高表达的患者,ROVA-T的疗效仍需要前瞻性的验证。
ROVA-T在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:
ROVA-T正在进行的II期临床研究。
(三)质子 vs 调强光子放疗
调强放疗(IMRT)对比3D被动散射质子放疗(3DPT)治疗局部晚期NSCLC的贝叶斯随机临床试验
深度解读:广东省人民医院 周清教授
该研究的特色之处在于,采用贝叶斯适应性随机(如果治疗效果存在差异,分配更多的患者进入更有效的治疗组,否则,患者按照同等机会分配进入任一组别)。本研究中,在同等放射剂量条件下,当患者同时满足IMRT和质子放疗的治疗前计划,才对患者进行随机。因此,本研究患者都经过了非常辅助的随机流程。满足随机的患者,还必须要同时满足保险同意,因为质子放疗的费用非常昂贵,如果患者的保险不能覆盖质子治疗,患者还是会被分配到调强组;如果患者本身不满意随机分配的结果,也可以换组。可以说这一研究设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随机,受到经济和患者意愿的影响。虽然说这一研究设计兼顾了伦理和科学,但在过分强调伦理的时候,科学性将会有所折扣,这一研究设计可能也会影响到后续的研究结果。
研究流程图:随机的患者总计有26例被保险拒绝,8例患者期望质子治疗。
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均衡。
质子组患者的心脏照射剂量小于光子组。
但在肺的照射上,质子组目标区域剂量稍大(P=0.071),更多的患者病灶接受更高剂量,同时受到30-80Gy剂量照射的正常肺组织也比调强放疗组多。
全部患者中20.7%的患者在12个月时治疗失败,调强放疗组15.6%,质子组24.6%;总体人群中的中位治疗失败时间为10.5个月。总体放射性肺炎发病率为8.7%,其中7.2%发生于调强放疗,11.0%发生于质子治疗。总体局部复发率为23.5%,其中22.8%发生于调强放疗,24.6%发生于3D质子治疗。全部人群中,出现局部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3.0个月,调强放疗为12.7个月,3D质子治疗为13.4个月。
因为本研究的时间跨度较长(2009-2014年),而在这一过程中,放疗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,因此研究者以2011年9月为时间界点,分别分析了两个治疗组在这不同时间段的治疗疗效对比,发现两组患者都是有差别的。
两组患者OS对比无差异。
结论:同等剂量下,若治疗前标准剂量限制均可以满足的患者,接受调强放疗与3D质子放疗在局部治疗失败的对比上没有差异
本研究主要研究者在汇报的时候也提到,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,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更加好的体现出质子放疗的优势。周清教授在解读中提及到,开展一个放疗的临床试验非常不容易,一方面,放疗技术的进展非常快,在研究不同阶段,我们的技术都可能处于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;此外,不同单位不同设备和操作人员,其操作过程无法做到完全的标准一致,这有别于我们一般的药物对比试验。这些可能是本研究得到一个阴性结果的原因。从理论层面来看,质子放疗还是有其优势的,如何将理论上的优势真正在临床实践中体现出来,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实践。
专家评述 解放军307医院刘晓晴教授
青梅煮酒论英雄——遥望质子与光子谁主沉浮?
刘教授在点评中提到,在对比质子和光子放射治疗时,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质子放疗的原理:质子是氢原子去电子后带正电荷的粒子,氢原子通过加速器高能加速,成为穿透力很强的质子放射线。其具有较好的放射物理学性能:在射程终点处形成尖锐的剂量峰-布拉格峰。穿过靶病灶后剂量锐减,因此对正常周边组织的损伤很小。
对比光子,其具有更高的生物等效性(1.1倍),可以减少肺部接受放射的体积,从而减少毒副作用,如放射性肺炎等,提高了肿瘤的治疗剂量。早在2001年,FDA就已经批准了质子治疗,但是目前在临床应用还很少,主要原因在于价格昂贵。
今天汇报的这一研究是第一个在肺癌中进行的前瞻性随机试验,但该研究不是经典的RCT研究中的1:1随机,而是采用贝叶斯随机,综合主观和客观因素,也更好的保护了患者的利益。研究共入组225例患者,参与随机的患者181例,其余44例患者给予有益于患者病情的针对性治疗。
最终研究得到一个阴性结果,质子和光子并没有差别,可能的原因如下:1.更加符合伦理的设计,疗效会有所折扣;2.两组患者的基线不匹配;3.两种放疗技术不可比,质子组采用的是被动散射质子治疗,而不是3维调整技术,因此可能没有发挥质子治疗的最大优势。
目前质子治疗的局限性主要为技术仍不够成熟,价格昂贵,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普及应用。
目前正在进行的4项III期临床试验(如下),值得期待。
未来质子治疗的方向:
以上三项研究,刘晓晴教授最后的总结为:
先收藏了,慢慢学习。 感谢草船兄的分享 谢谢你的分享!
页:
[1]